改革亞視和打好高球一樣困難


@劉兆生 - 2008/12/8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上周四香港亞洲電視空降張永霖和王維基分别委任為執行主席及行政總裁。自詡為「青樓名妓」的張永霖和資深電訊人王維基這對組合,聲稱接這個job無非是想挑戰自己,令筆者想到挑戰自己正是醉心高爾夫球的動力之一。

而自我挑戰,放在改革電視台上,和打高爾夫球有何異同?筆者得先聲明,私下與張王兩人並無交往,只是1995年筆者曾代表當時主事公司邀約張永霖到觀瀾湖參觀高爾夫世界盃和打球,翌日他秘書以他未懂打高爾夫球為由婉拒;相信如今他倆就算不是高爾夫球迷,也應逃不過高爾夫球這種自我挑戰的誘惑。

首先,人盡皆知,亞洲電視是弱台。正如王維基說,沒有成功的包袱,造就了極佳創作環境,就像很多初學球的朋友說,他本來就是不懂打高爾夫球,但運動根底非常好,讓他苦練兩、三個月,一定打得好成績來。沒包袱便一定掂耶?

如何取得大眾認同

筆者對這種初學者心態非常欣賞,夠自信,不肯輕易認輸;然而,三數個月下來,曾誇下海口的初哥們大多體驗到打好高爾夫球真是一條漫長的路,而他們仍會打下去,因為高爾夫球真的可以滿足到自我挑戰的欲望。同時不得不承認,若要成為職業球手則寄望不大,言談中已懂帶點謙遜。

說到營運電視台上。筆者是門外漢,得知的是涉及的部門和工種很多,像初學球一樣,顧得長打時顧不得短打,到短打得逞時推桿累事。打場好球定要一氣呵成,缺一本領(faculty)不可。

筆者從王維基一手打天下的以往歷來看,他是從來不怕強勢競爭,就如一位初出茅蘆的球員一樣,不怕與高手強敵同場作賽,這點精神可嘉。但為什麼年輕球員勝算總不及老練的球星?就是因為高爾夫球這遊戲潛在的複雜性、連貫性和危機性,須長時間累積經驗來克服。

電視台是個無比複雜的場地。就算什麼百般武藝也通曉,如果部門與部門之間偶一出現不協調,或財務安排上稍有差池,危機隨時湧現;只憑一點銳氣,像個勇猛直前的球員,問題未必一定能解決到。

如何能打到好成績,獲得觀眾和廣告商一致讚賞,且看這對亞視新組合在未來兩、三個月公布的大計如何。是否仍是長路漫漫,抑是能銳變成香港一個朝氣勃勃的電視台?相信這是張王自我挑戰之一。

其次,亞視積弱,就像一個球齡不淺但停濟不前的高爾夫球員,原因實在多得磬竹難書,張永霖也不敢言及,算是「歷史遺下的問題」吧。而「歷史遺下的問題」,也正正是每個高球教練第一次接觸新學員,得要花最多時間,盡最大的努力,從他/她身上找出的首要任務——他們積了什麼弱?

如何處理「歷史遺下的問題」

須知道每人學打球的揮桿動作,在腦袋中很早便開始發育。在邊學邊打的成長過程中,一事一物都不自覺地烙印下去,像一條長長的錄影帶,動作和行為的優點和缺點一一紀錄在案;之後每每打起球來,尤其是當體力不支的時候,我們大多傾向找回以前做錯的動作,預設了發展極限。

人類怎樣可以把根深蒂固的缺點改過來?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做到選擇性忘記一些壞記憶——「今天的我倒昨天的我」。任何一個想「改過自身」的球員一定知道,這過程極之艱辛,unlearn比 learn更費時,更困難。

在改革亞視而言,要把一個有生命記憶的企業大團隊的集體壞記憶一筆抹去絕非易事。剛在今屆中文大學EMBA課程畢業的王維基一定懂得,企業也可當作是一副無機的(inorganic)人造機器,注新元素進一副舊機器也是可行的方法;建立新的企業文化是一服有效的黏貼劑,把一大團人的精神重組起來,王維基在這方向的構思是正確的。但種種疑問例如什麼企業文化?怎樣灌輸?耗時多久?團隊會否認同?通通沒有一本商管教科書可提供完整肯定的案例,正如沒有一位高球教練,敢保證一個積弱經年的高球員在若干時間後能脱胎骨。重要的是,教練和球員雙方有沒有決心,之間有沒有互信,這是挑戰之二。

至此,讓我用一句話綜合改革電視台和打好球,兩者之自我挑戰有何異同?挑戰一是像放一位初出茅蘆球員在危機四伏的球場上與強敵作賽,挑戰他怎樣面對這複雜遊戲中潛在的危險;挑戰二是亞視積弱經年,像一個球齡不淺但缺點多多的高爾夫球員,挑戰教練怎樣令他脫胎換骨。

需要養身之法

續說挑戰三,就是體力的自我挑戰。高爾夫球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是種老人運動,不消多大體力。但事實上,打高爾夫球運動量可不小,非落過場打球者實難以想像,這運動並不是把小白球撥來撥去,走走路而已。而且,很多年輕球員也常常會遇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世界各地因打高爾夫球而暴斃的新聞更時有所聞。職業球員很多自有一套健身的方法,以保持狀態。

在商管上道理也一樣,雖然行政管理並不是體力勞動,但要改革亞視這大工程,無人會不同意這工作的要求隨時令人廢寢忘餐,精力交瘁。六十歲出頭的張永霖直認周末日已準備帶睡袋上班,而本月快至四十七歲,連「發夢也想着工作」的王維基,就算是精力過盛, 也未免令人對他們體力負荷能維持多久而擔心。希望他們像職業球員一樣,自有一套養身之法,不要像老虎了活士因膝患倦勤至今。

挑戰之四,不能不說到科技的應用。近二、三十年來,科技應用在高爾夫球上有不少例子。尤其是用先進科技設計的球桿,能令球員發球遠達三百八十碼,球迷趨之若鶩。出色球桿,製造商業務超前,不得其法的同行則被淘汰。另外,在學習高球方面,隨着廣泛應用數碼科技,以前看不到的揮桿動作,現已可透過一幀幀巨細無遺的影像看得一清二楚,對初學者幫助甚大;以前只是靠拿着球桿在旁用嘴巴指指點點的高球教練已沒多人光顧,那邊廂,用高速高清攝錄技術邊搜畫邊闡解的教練,生意門庭若市,這都是善用科技帶來的競爭優勢。

冀亞視創新領域

在電視業上,提到廣播或窄播與資訊科技結合這構思,少說也有十多年。當時市場上流行一句「沒有節目表」的電視台(意謂隨時隨地可觀看自己喜歡的全球任何電視節目),至今還未能完全實現。於1997年在美國成立的TiVo,多年來盡了很大的努力造出機頂盒加錄影硬盤,仍未能打開全球市場成為主流產品;當中涉及的生產成本、全球經營下智識產權利益分配和各當地法制的侷限,人們期待電視廣播史上的新革命始終還未出現。(後補:雖然靠郵遞DVD起家的Netflix早在1997年成立,當年有誰料到2019年的串流、内容製作及供應者和訂戶管理技術可用高速互聯網合為一體,展開新革命,公然放全球影視巨擘不在眼内!)

而在香港區域性廣播,遲來的數碼廣播只是傳播質素上的提升,節目內容並無大幅改革。雖然有線電視、nowTV 和bbTV(也是王維基的)分別採用不同的技術實現了窄播的可行性,但香港最大的收視率始終仍是以「師奶」和「新移民」為收看對象定位的無線電視所操控。

如今張永霖和王維基這兩位具豐富電訊業經驗的「香港仔」,手執亞視這集content-provider和廣播平台於一身的傳播企業,他們如何發揮對科技的洞悉,創出一個電視結合科技的應用新領域,同時適合香港中產觀眾口味的電視台,實現他們口中所說「只有別人來抄香港,香港不用抄別人」的豪語。筆者身為「香港仔」,怎能不投他們一票?

補白:筆者自認是個小小電視迷,自小看「麗的映聲」長大,及後赴美更被三大電視台的多元性片集、清談和益智性的遊戲節目、資訊記錄片及新聞文化深深吸引,剛好在CNN及HBO開台後便要回來香港這電視沙漠,佳視亦倒閉了,沒選擇之下看着兩大電視台節目,看得破口大駡,失望非常,早已放棄一向以「師奶」和「新移民」為收看對象定位的無線電視,亞視每次易手,每次都帶來希望和失望。及至等待有線電視開台等足十年,但仍無驚喜。nowTV的出現,香港才勉強算得上是「有電視睇」的先進地方,但比起中國各省的免費頻道選擇,依然差一大截。但望亞視今次的改革,真的能在香港電視歷史上來個持續突破。(完)


#####

本文原於《信報》以〈改革電視台和打好高球的共通挑戰〉和〈體力與科技 電視台高爾夫缺一不可〉為題分兩天刊出,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